2011悅閱欲試徵文開始了!

~100-101教學卓越計畫2-5-1.閱讀與您為伴~
指導單位:教育部技職司 .主辦單位:教學卓越計畫辦公室 .承辦單位:圖書資訊館
徵文時間:2011/3/28(一)~5/25(三)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NO.26「35歲前要有的33種態度」讀後心得

不完美中求完美,而又在不存在的完美中尋覓不完美-這是人類文明的燦爛,卻也是最大的悲哀。

人的一生汲汲營營,無非為世俗的名利,抑或虛浮的自我夢想成就,試問旅途的那端我們要的是甚麼?其實這是個很弔詭的問題,隨著年齡伴隨的歷練增長以及各個階段的生理狀況,甚至是許多欲抗卻不可抗的外力影響,人的目標不斷地在蛻變,又何來定論目標之說?因此,人普遍需要的不是訂定一個標的,而是如何在一波波洪流中找到概略的方向,與其死腦筋的想著如何到達那名為完美的虛遙港口,不如時刻務實的抓緊方向,朝著理想的彼岸航去,說穿了人需要的,也就只是這份在每個階段都適用的安定與大方向,而這份安定往往來自於我們熟悉卻又陌生的人生哲理-態度。

人與人相處尤其可惜的就是無心之過,「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造成了多少人際關係上的憾事?歷史上多少忠臣與奸人結樑子的教訓,讓後人惋惜不已。正因如此,在學習如何提升自己之前,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在人生路上容易得罪的往往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他們的心眼小、城府深,對於世事總是隔了一層肚皮多了一層想法與算計,世態炎涼,面對這樣錯綜複雜的社會,我十分認同作者「做人要有點厚黑」的想法,若無法假立於小人之勢,如何處於險惡之世?特別在這個日趨現實的社會,人人都為了一己之利處心積慮,真能推心置腹的關係早已屈指可數,歲月將歷練蒸上於今,對於這樣的信念有著深深地體悟與感觸。

每個人都有過面對即將進入社會的不安,問自己準備好了甚麼,怕殘酷的社會傷了自己什麼,然而卻鮮少人了解、甚至願意面對現在能夠做什麼這件事,再者,有多少人意識到隨著時間流轉,社會化的那條灰色界線早已悄悄地被跨越?永遠逃避是不想長大的浪漫,卻也是放棄積極這樣單純的態度帶來的美好人生,或許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許多人在意的卻是如何去實行,不斷地去尋覓、參考這樣的實際指引,作者也確實給了些做法和想法;但更多人將這樣積極的態度扭曲成了籌碼,無論有心無意,他們都希望付出能夠有所回報,然而我們都知道世事不盡如意,在幾次的挫敗落空後,這些人漸漸地變得現實,經驗告訴他們什麼樣的事、什麼樣的人會有所回饋,眼見為憑,人會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事物,最後會只相信自己相信的,這無疑是個惡性循環。

做法真的是人們需要的嗎?抑或在我們追尋的當下就已淪為付出與回饋的惡性交換意識中了?看書的心態很重要!我相信每個人在初閱本書時都是抱著自我昇華的動機與決心,但若沒有把持住這份初衷,很快地一切都會變調。

拜讀本書使我對人生有了更深更廣的體認,這是前人用歲月換來的經驗,經驗告訴我們方向,但絕對不是目標!歷練是自己的,它成就了人生而獨特,正因如此每個特別的個體才能碰撞出人類文明數千年的火花,這是不可否認的。

人生只有一次,人人卻也都只是第一次,難免需要點指引與方向感,然而正確的方向其實並不在手段與做法,而是面對任何事物甚至是內觀自我時的態度,本書的價值在於此,它提供了代表性的參考;但千萬不要忘了,人的想法,才是主宰一切的根淵,參考與盲從,是截然不同人生。

NO.25「不存在的女兒」讀後心得

如果為誰好不再是當初的單純、美好,卻變成了扼殺幸福美滿的殺手,在下決定前是否更應該仔細思考,而不是自以為是的完成一切,隱瞞一切?沒有東西是完美無暇的,所以我們更不應該鄙視弱者,他們也有自己存在的價,就像我們之間的任何一個人一樣!

來自大衛善意的謊言,卻成就了完全背離當初想望的支離破碎,這對不會是他夢想中的未來也對不在諾拉腦海裡的藍圖。是誰的錯嗎?我不敢,或許只是諾拉一直還沒辦法平衡,想找個出口卻又被大衛排拒在外,而大衛則因為滿心愧疚卻不敢澄清真相,而一頭栽進攝影,再再都讓他們之間的高牆更為雄偉壯大,且彼此的距離也因為這些因素而愈來愈遠。或許他們離彼此很近,但是心的距離漸漸拉大,就什麼都遠了,我想這應該就是古人所謂的「貌合神離」吧!

或許大衛錯了,一開始的善意,在時間催化變質下,卻開始腐蝕彼此之間的和樂融融。當為誰好不再是為誰好,那麼我們就更該好好反省,在生活中我們的自以為是是否等於距離開始無限加大的起點?是不是我們應該把自私抽掉,換成彼此的溝通去決定、解決事情?是不是不管面對什麼事情,都更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多為他著想,而不是像大衛一樣,自以為是的把事情解決後,再找個藉搪塞。任由謊言如積沙成塔一般,了一個,就必須要再擠出另一個來圓前一個謊,它不會停止,只會不斷的延續。但是我相信他們一直都還是深愛著彼此,只是無意間造成的距離,卻有如喜馬拉雅山般崎嶇而難以攀越。

如果諾拉,能換個角度去面對這件事情,或許他們的人生就會迥然不同。快樂和悲傷其實只在一念之差,卻有如隔了天涯海角般遙遠;換個想法海闊天空。假若我是諾拉,悲傷難免,但我會以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死亡不一定要被定義為負面,它可以是一個新開始的詮釋,也可以是一個最完美的結局。事情會怎麼延續,跟當事人的態度密切相關,如果用悲傷的心去過,那週遭的事物也必然會壟罩著悲傷;但是用快樂、樂觀的想法去看待事情,那麼周圍必然也會有著歡愉的氣氛。我想不管是誰都不喜歡悲傷的情緒,所以面對挫折就更應該用樂觀的那一面去面對、解決,周圍的人也必定會被你樂觀的態度感染到,進而樂觀起來;情緒是會傳染的。

詩仙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很喜歡這句話,它代表著每個人不可被否認存在的價值,不管是誰,都有在這世上活著的意義,沒有誰可以去否認他。就算他可能為撫養他的人帶來許多挫折,但是挫折不全然不好,它們能讓人成長,就如同卡洛琳在經過為菲比爭取權力的艱辛路程後,成為一個有能力的女強人一樣。雖然菲比不是她親生的,但是她卻能不顧一切的全心付出,這就是我最敬佩她的地方!為了自己所愛的人不顧一切的奉獻,為她爭取她應得的權益,讓她在這個世界上也有自己立足的地方,讓她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也是很有價值的!

如果你問我這本書好不好看,或許我會回答還好,但是它讓人有很多感觸和省思。我不喜歡一開始憂鬱的筆調和沉悶的鋪敘,那種感覺就像大雨前的潮濕、悶熱,讓人有點喘不過氣,憂鬱的筆調讓人不自覺的沉默,然後眼淚就莫名奇妙的似乎在眼眶打轉,只因為自己也摸不著頭緒的憂鬱。我覺得看這本書就像在喝一杯半糖的冰拿鐵,雖然苦苦的,但是其中也夾雜著一些溫馨的成分,甜甜的;諾拉也像半糖的冰拿鐵,雖然她先前因為不存在的女兒而莫名憂鬱,但是在後來了解大衛的苦心之後,心中那種甜甜的感覺一樣。

愛人常常因為一些誤會而造成彼此間的心牆,有的很輕易就能拆除,有的卻堅如磐石,不論風吹雨打都不能動搖,但是真心相愛的人,深愛彼此的心卻是難以被距離吹散的,就像諾拉和大衛一樣,或許他們因為那個「不存在的女兒」而築起了如同長城般高大的心牆,但是在牆的兩側,有著的卻依然是深愛彼此的兩顆心

NO.24「愛孩子的100個方法」讀後心得

一開始想要閱讀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有一門課叫做’’服務與人生’’,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八小時的志工服務,而我是選擇了旗津國小服務,主要是照顧小朋友以及課後輔導,因此我選擇了和教育有關的書來閱讀。

這本書是由17位父母分享他們自己帶小朋友的經驗,一開始我覺得這本書可能對我的幫助不大,因為跟我們現在年齡體驗到的事情相差太多,我們正值青春期,沒有孩子、沒有家庭、更沒有什麼經濟壓力,我想說這樣我們能體會到書裡面樣表達的涵意嗎?

後來,我慢慢閱讀慢慢體會到之後,發現他其實有很大的教育意義,書裡頭的父母親把平常跟孩子相處的一點一滴,甚至很平凡的小事情都寫了出來,正因為我們現階段沒有這個經驗,所以我們藉由其他人父母寫的文章,也看出來其實自己爸爸媽媽養育我們的心情,也更能體會他們的辛苦。

看完這本書之後再加上我去旗津國小當華遠基金會的志工,我的感觸就非常的深,一開始想說照顧小朋友應該很簡單,就看看他們的作業,他們課業上有不會的習題就來問我們,後來並不是單純想得這樣,還要跟小朋友培養感情、默契,更了解彼此之後,小朋友才會乖乖聽你的話寫作業,我們之間的關係不只是師生而已,更是彼此的朋友,互相分享生活上的瑣事、傾聽對方的困難互相加油打氣,因為自己有照顧小朋友的經驗,所以對於爸媽的感受我似乎又更了解了一點,到達另一個層面,我覺得現在得自己真的是非常的幸福,至少我有健全的身體,有能力幫助更多需要我的人,每次看到旗津國小的小朋友,真的很希望可以把快樂帶給他們,心裡總會默默的想,如果我當志工幫助了他們,那小朋友長大後也會不會像我們一樣,也是當志工幫助其他也需要被協助的人,我知道現在這個年齡的小朋友感覺可能不會那麼深刻,可能只是覺得我們只是大哥哥大姐姐來幫他們看作業,或是來監督他們功課有沒有完成,但我真心覺得,如果這樣默默努力,他們有一天會感動的,也許不是現在,可能在未來,它們長大時,有一天會想念我們,他們在課後輔導那段日子,知道自己是被在乎的,希望他們響到我們時內心會會心一笑。

慢慢體認到,幫助人真的不求回報,就像爸媽對我們一樣,我只希望他們可以更快樂,看到他們的笑容,就覺得一切努力是值得的,以前我都不這麼覺得,越長越大,經歷過許許多多的事情後,真的覺得真心想要幫助你的人,其實少之又少,遇到了就真的要好好感恩對方,我相信只要你真心想要助人,一定好心有好報,當自己需要困難時,別人同樣也會幫助你,自私自利的人是不會成功的,一個成功人的背後,是有好多好多幫助他的人,光靠她一個人是不可能有這麼光榮的成就的,當志工之後,『助人』這兩個字又有更深更不同的意義了!

把自己的愛傳出去,需要的人會開心,自己也會得到真正的快樂!

NO.23「新台灣之光100:99個台灣人站上世界舞台的奮鬥故事」讀後心得

從我將它拿下書櫃並且稍微的瀏覽過內容,我就知道這是我像要的那本書,我一見到他的封面及標題就相當的吸引我,它的標題是『 新台灣之光100,這書當中敘說了九十九位台灣人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的故事,我想要從這些人的努力中挖出激勵自己、而且也能使自己更衝刺的動力,然後成為那第一百個光芒,這就是為何當初我會選擇這本書來寫讀書心得的原因。

這本書舉出了各領域才人做為例子,例如:運動類、表演類、設計類、餐飲類…等等,雖然我身在餐飲界中,但是我並沒有先挑出餐飲類的部分優先去仔細的閱讀,反倒是先閱讀了運動類,我想去了解各領域的人也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不能將自己的視野只侷限在餐飲業的資訊上,要不然那真是太可悲了!在閱讀『運動類』的過程中,我被景美女中裡十個女生所組成的拔河隊而感動,並且為她們感到無比的驕傲。她們如果穿著台灣拔河隊的衣服走在韓國街上,人們看到都會豎起大拇指。而且她們還在義大利世界盃上贏了大陸隊,雖然一開賽時,還讓大陸隊搶先奪下一分,後來因為有個隊員說:「現在不是為了景美,是為了國家!」就以二比一的成績成功的逆轉勝了,當場所有人都喜極而泣,並大喊:「贏大陸了!三千三百萬人贏十三億人了!」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此時我覺得身為一個台灣人是種驕傲。

在餐飲類中,我看見了許多不認識的人,我以為這幾個人當中大部分都是我所知道的光芒,例如:阿基師、傅培梅…等,結果並沒有出現,出乎我意料之外,從這本書裡可以看到更多在發光的人們,也可以增廣見聞,除了了解他們的辛苦歷程外,還可以學習他們成功的秘訣。其實他們成功的秘訣並不是相當的奇特,就是兩個字努力,我從裡面也讀到江振誠的歷程,他總是最早來,然後早早就把份內的事情做完,再去問其他師父是否需要幫忙,這就是他從師傅身上學東西的一個方法。看到這裡,我對此感到相當認同,因為我也是運用此方法來學習師傅身上的東西。

這一本書籍中,我看見了好多人的努力,雖然這本書把每個領域的人都歸類的相當好,但是他們成功的方式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不斷的練習,不斷的將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完美,並且把比賽當成學習的一種方式。每個人都是靠著這不變的定律,而走到成功尖端。

NO.22「靈魂擁抱」讀後心得

有誰對誰錯,一切都是因為名氣因為慾望因為,愛。所以失誤所以失控所以一發不可收拾後悔莫及,所以我們都將在這本書這個故事中,得到省思。

關於名氣,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看看近幾年興起的選秀節目,就能窺探出這個社會猶如過江之鯽般的太多人想成名,太多人認為自己自命不凡天才縱橫,理應活在眾人的掌聲目光的焦點,以及鎂光燈的厚愛中,才能凸顯出自己的與眾不同、才能令他人望塵莫及、才能驕傲地睥睨這個世界。

更何況我們所處的這個環境,那些新聞媒體那些綜藝節目那些雜誌報導,無不一潛移默化推波助瀾,使得我們習慣與想像相處,進而幻想著擁有名氣會帶來那些可知與不可知的好處,簡直是想著想著連作夢都會笑;笑著笑著都會根深蒂固地信以為真,理所當然,會有越來越多人會「名氣」兩個字深深著迷,不可自拔。

為此,多少人開始努力追求,然後產生慾望。接著,又有動力追求,於是,又產生更大的慾望。無窮無盡無底深淵,直到最後慾望吞沒了理智、衝動掩埋了理性,讓自己不顧一切的追求追尋,待到清醒之時,卻也是鑄成了大錯,為時已晚。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說法,根本是一竿子打翻一艘船,哪有每個例子的下場都是犯了大錯,而傷心欲絕無可挽回的結果?一定也有成功的案例啊!」

的確,想要成功若是沒有慾望作為燃燒的柴薪,是容易毫無意志力的半途而廢。因此,「慾望」可謂是邁向成功途徑的一種契機一種執著一種就算遇到荊棘滿佈的路風雨飄搖的夜,也絕不退縮的堅強。

然而,「成也慾望,敗也慾望」,如同一把雙刃劍,使對了方法就能大破大立自成一派,享受自己辛苦過後所換來的甜美果實;但使錯了卻可能萬劫不復眾叛親離,搞得自己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彷彿行屍走肉,再也難以翻身。時間久了人也倦了,「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心灰意冷,也就在這個時候最有機會壓垮道德的最後一根稻草,進而做出搖頭抱憾的錯誤。

於是,罹患憂鬱症的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自殺的人數也節節高升,甚至還有喪心病狂地犯下天理不容案件的新聞,經常上演,讓整個社會日漸籠罩在一股低迷的氣壓當中。而這一切的原因,很多時候都是我們過於讓慾望成長茁壯,最後反噬了我們自身,連靈魂也出了竅,不再擁有自我,不可避免地也導致了這樣的不堪這樣的結局。

在這樣的情況下,值得慶幸的是不管多麼艱澀多麼餛飩多麼黑暗的世界,仍然會有一道光,微微地渺小地輕柔地逐漸散發熱與希望,讓這個太過悲慘的世界,還有一股溫暖,支撐人們已受傷且脆弱的內心,並讓人們能夠獲得勇氣的可能,使自己不至在這片廣袤無涯的黑暗中載浮載沉失去方向,而那道光便是─愛。

雖然,過與不及的愛所造成的遺憾,時有所聞,但那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大多數的例子告訴我們,在最傷最徬徨最茫然最無助的時候,若是有人適時地伸出手給予愛,那麼便能將心裡的不快與鬱悶,稍稍做一個紓解,使自己壓抑過度的靈魂,有了得以宣洩的出口。正因如此,這個充滿亂象和髒污世界,還得以擁有那麼一點僅存的珍貴的美好。

也是因為有了愛,才會有饒恕原諒才會有釋懷放下才會有一個深深的擁抱及一笑泯恩仇。如同故事中的主角那般,雖經歷了驚心動魄的風風雨雨,可在故事的最後,放下了長久以來的防衛複雜算計的機心,讓一切千言萬語揣度臆測終於畫下一個句點,也令自己得到了救贖。

只是,小說依舊是小說,看似完美的結果也不可能每次都幸運地降臨。但只要在面對每件事時,都能停下來想一想、都能用同理心的角度去看待、都能心存感激懷著愛地去檢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種種事情。那麼,我們便能下決定之前,去除多餘的衝動,減少悔恨發生的機會。

正因如此,這個世界比才會比我們想像中的更需要愛。試著想一想,在這個有愛的世界都已經如此雜亂不堪,更何況是少了愛呢?

NO.21「爸爸的腳踏車」讀後心得

相關書訊

原本是家中支柱的爸爸竟然病倒了,母親一肩挑起重擔,拼命賺錢撫養一家大小。一位五歲小男孩李明,擔負起照顧爸爸的責任,隨著父親病情的加重,父子日夜相處,他們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早已密不可分了,他希望爸爸能快快好起來,能夠在一次的讓爸爸騎著他的腳踏車,載著他去看戰鬥機、接他放學,聽爸爸說著家他家鄉下著大雪的故事,可是儘管他在上帝面前無數次地禱告,死神還是帶走了他的爸爸,他好想念他的爸爸,好想要讓爸爸再次出現在他的面前....

內容摘錄

1.雕像上耶穌的神情安祥肅穆,栩栩如生,彷彿正在承受人間一切的苦難。(P. 151
2. 計程車在高速公路上疾駛,車窗外雨下個不停,車內則是瀰漫著詭異的氣氛。(P. 208
3.典禮中鎂光燈閃個不停,吱吱喳喳的說話聲讓人覺得有點像置身在菜市場,但氣氛卻是溫馨感人的。(P. 221

我的觀點

在一個美滿又快樂的家庭中,命運的安排使的他們的家庭中面臨了一場悲劇。小男孩李明是故事中的主角,大約五歲,長相非常的討人喜歡,是位聰明乖巧的小孩子,李明很愛他的爸爸,可是撐起家中的重要支柱,竟然病倒了,他希望爸爸能再次騎著腳踏車接他放學,帶他去看戰鬥機,但是命運總是那麼殘酷。李明說:「我長大要像爸爸一樣穿軍裝那麼帥,然後阿兵哥都會跟我敬禮!」爸爸也與他約定好,要幫他拍好多好多的相片,打過勾勾的約定,卻沒有辦到,最疼愛他的爸爸竟然失約了,這叫小男孩怎麼承受的住呢?

李明愛他的爸爸,他喜歡當爸爸的小看護,他想要好好孝順他的爸爸,好好的照顧他的爸爸,繼續當爸爸的小看護,但命運卻不饒人。小小的五歲小男孩,卻能如此的乖巧懂事,從小學校就教導我們要孝順父母、體貼長輩,為他們分擔一些家事,可是新聞中還是會有一些令人吃驚的報導出現,為了金錢,不顧父母的養育之恩,殺了自己的親生父母,卻還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真是不如故事中的小男孩,難道他們就認為父母為他們做的、給他們的都是應該的嗎?沒有了父母,怎麼會有他們呢?有人說,世界上唯一不會害自己的就是父母了,愛都來不及了,怎麼會害他呢?可是卻因為朋友的幾句話,就殺了最愛自己的爸爸和媽媽,還覺得自己是對的,那麼在他心中,還有什麼才算是最壞的事情呢?

親情是無價的,不管有在多的錢都是買不到的,千萬不可以輕易的踐踏它,應該要好好的珍惜,幸福總是在自己的身邊,不要盲目的追求、尋找,要由自己去發現,自己來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在後悔。「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要孝順應該要及時,許多人都聽過這句話,也了解它的意思,但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像我也了解要孝順的道理,但不免還是會和爸爸媽媽頂嘴,雖然知道這是很不應該的,但還是克制不住,媽媽也經常叫我要好好孝順他們,可是每當他們叫我做家事時,我又會感到很懶,事後才覺得自己真的很不應該,嘴巴上經常說要孝順,自己卻做不到,真該好好的反省阿!

讀完了這本書真的讓我非常感動,在家中爸爸總是最疼我,時常包容我的任性,想想我似乎不曾為他做過什麼事,只會惹他生氣。小時後我的夢想就是要讓我的爸爸和媽媽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父母,我要成為世界上最乖巧的小孩,可是很氣我自己連這麼簡單的夢想都做不好,現在我的夢想依舊。孝順是做人的基本法則,每個人都應該要懂得孝順,不要拋下自己的父母,讓他們孤單一人,成為孤獨老人,他們是世界上的無價之寶,得來不易的寶物,丟掉了,就很難在找回來了,一定要好好珍惜

NO.20「我的青春吶!-一個醫生作家的成長手記」讀後心得

這本書主要是關於歐陽林回憶童年,學生時代的種種情事和趣事,包括四大部分:「文藝少年多情時」、「生命中永遠的天堂」、「一個夢和一片土地」、「人體不能承受之離奇」,從愛哭的童年到多情的文藝少年,從純真的情誼到前是今生得神秘交會。

作者歐陽林的青春,不要懊悔留白,只要盡情綻放光亮!自己應有自己的生命價值,這個價值不能依附在任何人身上。未來是今天的每一個累積。

人的一生中,不曉得有過多少夢想,就像我,從小到大,不知道我換了幾個夢想,有藝術家、漫畫家、舞蹈老師、體育老師、...等等,而現在的我,有了這個夢想卻讓我覺得很踏實、很實在,雖然它還離我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是這夢想則會是我最真正的自己!每個人都要先了解自己想做的事,而想做的是並不是因為週遭的關係,因而一頭熱,那種並不是想做的事,也無法成為夢想,反而會失去自我,要找到真正是自己願意花時間去做、去付出的事,才有辦法找到自己真的靈魂!

回想起我的小時後,所發生的每件有趣的事,身邊的每個人都會又氣又好笑的吧!例如:「我到幼稚園上課時,每天早上一定要睡到自然醒,刷牙玩水玩個老久、吃完早餐、騎完腳踏車、逛完雜貨店才肯善罷甘休的去上課,結果,我每次上的第一堂課,竟然都剛好是吃點心的時間!因為第一堂課過了!老師總是會說:你又錯過點心時間囉!」,想起類似這樣的事,總是讓我又覺得好氣又好笑!

小的時後我是出了名的愛哭鬼,被媽媽唸了一下也哭,想念朋友也哭,電視節目結束也哭、點心沒吃到也哭、哥哥不理我也哭,幾乎什麼都能讓我淚如雨下,所以阿,我的爸媽常常說我的水龍頭(眼淚)是不是沒關緊,動不動就哭!而我至今仍不明白為什麼,我的淚腺有辦法如此的發達?有人說,是因為媽媽懷孕的時候常常哭,所以生下來的小孩才會那麼愛哭,那為什麼哥哥就沒這麼愛哭?難道是爸爸開朗的關係嗎!?所以到現在我仍半信半疑!成長讓我的心靈更為複雜,也更為成長,讓我慢慢了解到了這個社會的真正的面貌!

現代人在生活的種種壓力下,扔然有許多人因承受不了各種不同的壓力,而讓自己的生命畫下了句點!犯了一生中唯一無法彌補的過錯!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人無法解決所有纏繞在周邊的每一件事情,「人」可以找一個信仰、找一個方法紓解壓力,讓自己多一份依靠,這也是生活中不可忽略的!所以每當你認為你的處境不好時,往往換個角度想,事情會變的更美好!這可能就會是你人生中的關鍵的轉機。

十年後、二十年後的事現在想破頭也沒有用,何不如做現在自己能夠做到的事呢,心智的成長過程當中有許多經驗是的需要自己去體驗的,而累積到的經驗將會讓你變的更加成熟,所以,還是現在最重要 !若不好好的把握現在想做的、能做的,以後的回憶起來,只會感到後悔莫及,感慨會更甚於寬慰,只要曾經失去,再多的事物也都補不回來的!
每一份青春的消耗,都是一份成就的換取,在時間消失的每一刻中,其實都有可以清楚找到回憶的軌跡。

人的生命中藏著許多大秘密,很多時後都不能雲開月明,偶爾抓的到一份感覺,說穿了,不過是自己先入為主,自作多情。人生有太多事情不能釐清,決定要活在當下,不再迷惑自己了!

每個人都會擁有自己的專屬舞台,在舞台上應該盡情的綻放自己的光芒去盡力的演出,而這個演出不能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這樣才能使人生才更是更多采多姿!

NO.19「美的覺醒」讀後心得

「美」是什麼?雖然我們生活中常常有機會用到這個字,然而我們卻會發現即使費盡唇舌依然難以把它說明清楚。美,是個令慣於理性思考的人難以理解的抽象詞彙,要為美定義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這是一種感性,一種感情的揮灑,是與理性背道而馳的存在。但美真有那麼難想像嗎?就蔣勳而言,美是一種感覺,而我把它深化,認為美就是一種能引發生命中感動的情感。因此我對於「美學」一詞的出現深深感到不以為然,因為這是強行把「美」理智化與複雜化,變成一種感覺高不可攀的知識學問。但,何必把美想得這麼複雜,美純粹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動。

「美」在哪裡?其實莊子在其「莊子.知北遊」裡曾經提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可見美其實無所不在,但是它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能靜靜等待我們的察覺。其實上天賜給我們這副身軀,即以身俱來美的接收器我們的五感「視、聽、嗅、味、觸」,惜近來科技進步,強烈的聲光刺激致使視覺與聽覺主宰美的感受,其餘三感漸失其對美的感覺,著實是令人感到惋惜之處,蔣勳也為此撰寫這本書美的覺醒,期望我們再次喚起美的感官體驗。

視覺之美

多數人會藉由形狀與色彩來評斷美,具備外型的美自然能吸引人的目光,但形色僅僅是表面的美感。比如說,當我們在觀賞落日時,我們不只是用視覺的觀點在欣賞夕陽的色彩變化,而是透過落日感受到了生命,那璀璨、那最後的一抹餘暉完全呈現了揮灑生命的感動,那種強烈表現出自己存在的感覺,已然打動我們的內心,就像是生命雖然為蕓花一現,但正因此我們會更加努力生活在當下,此時所展現的美感已不是生理視覺美,而已昇華為精神層面的美。

聽覺之美

好聽的音樂固然是美感的一種,然而這僅僅是因為聲音和諧而引起的生理聽覺美,但聽覺之美不僅此而已。如最耐聽的音樂往往不是繁複的、炫耀的音樂,因為這類型的音樂激起的不是美感,而是短暫的快感,可能會在短時間內使人瘋狂,但不久後反倒會感受到壓迫感而束之高閣;相反之下,清淡的、簡單的音樂反倒成為最耐聽的聲音。這是「靜」之美,我們生活在有過多雜音的世界,無所不在的雜音致使我們失去了心中的平靜。這時,就把眼睛閉上吧!靜下心,遠離喧囂,沉澱雜音,昇華心靈,享受寧靜的美感吧。

嗅覺之美

嗅覺普遍存在於大自然當中,雖然無形,但他的影響卻是無遠弗屆的。蔣勳以他與梅花香的邂逅做舉例,他發現即使僅有幾株老梅樹開花,但那香味卻能散佈至極遙,剎時間他被梅花感動了,梅花為了要延續生命將香味釋放以吸引昆蟲的授粉行為,正如市井小民不畏艱難努力生活的行徑,那是一種活在當下的莊嚴生命。這將變成一項美的記憶,當再次聞到梅花香,美的回憶即再次鮮明觸人心弦,嗅覺成為與美好記憶的連動存在。

味覺之美

「說文解字」以「羊大為美」說明美的構成,而有後人解釋其為吃羊肉時覺得羊很大很肥美,然而以生理的滿足解釋美的意義卻也未免流於世俗,那僅僅是「吃」而非「品嘗」食物,那僅僅是片面的「快感」而非永恆的「美感」。品嘗意旨我們對食物用心,細細品味五味「酸、甜、苦、辣、鹹」在口中譜出的和諧交響曲。然而其實我們會發現五味已經在生活層面普遍使用,酸形容嫉妒、甜表示快樂、苦代表沉重、辣作為熱情、鹹暗指勞動,味覺已然昇華為精神層面的形容詞。而我們的人生不也是五味雜陳,充斥著喜怒哀樂嗎?因此在品嘗食物的同時,也是在品味我們那多采多姿的人生。

觸覺之美

人自古以來即富好奇心,對於陌生的事物慣於用雙手去感受,對於美的事物我們更會不由自主的想要觸摸,然而因為社會的限制我們不敢隨興接觸美,我們的觸覺美因此而漸失其效。大家忘記了握手與擁抱是多麼感動的存在,那是一種信賴,那是一種安心,那是一種藉由人的體溫而感受到對方關懷情感的舉動,這類觸覺經驗是不應該沉睡的。讓我們重新喚起美感的觸覺經驗吧!用肌膚感受陽光的溫暖、用雙手感受流水的舒暢、用雙腳感受大地的敦厚、用全身感受地球的恩澤!從與大自然的接觸中感受到生命,並得到心靈的滿足。
最後,我們可以發現其實美感是一種心靈層面的富足,我們走過之處,我們所思之處,其實處處皆有美感的存在。但因為我們被物慾所遮蔽,導致我們的感官對美的感受變得過於遲緩,最後我們把美驅離了,人的心靈漸感空虛,社會越顯冷漠,無形間我們都把自己關在心靈的牢籠。讓美覺醒吧!不要僅僅是「生存」在世上,而是「生活」在世上享受一切美好,讓我們重新「看到」「聽到」「嗅到」「品味到「觸摸到」生命美好的存在。

NO.18「傲慢與偏見」讀後心得

《傲慢與偏見》是我第一次閱讀的外國文學,這本名聞遐邇的小說曾翻拍為電影而也讓我深深為此劇所著迷,進而接觸了珍‧奧斯的名著 —傲慢與偏見一書。

起初,我對於這本書的開頭淨是介紹班特奈太太的虛榮與班特奈姐妹花的貪慕富貴,一心只想嫁給有錢公子哥的行為感到相當的不耐,曾一度想闔上書,看電影還比較過癮!但當我看到進入重點的部分則讓我捨去了黃金睡眠時間,全心的把這本書吸收。

書中的五位姐妹中有三位是讓我印象極深刻的,不論是對追求愛情的態度,亦或是自己擁有的獨特個性,這都讓我能細細品味出作者想呈現對於愛、對於金錢都能讓窈窕淑女為之傾倒,但真若要選一呢?

珍,是位優柔寡斷的女人,據我看來她就像擁有傳統台灣女性般的矜持,擁有小家碧玉的害羞,不敢透漏自己對賓格利的愛慕,也不留一絲的機會讓賓格利對她表明真心,就這麼一次次的與幸福擦身而過。等到了賓格利的離開,才因為發現自己的不坦承而後悔不已,這就如同現實生活中小女孩的含蓄吧。總是猜測著對方心裡想著些什麼,是否對方也喜歡自己?如果主動追求男方,是否又會讓他覺得自己太過於輕浮而遭到討厭呢?這些矛盾的心態,透過莉琪的幫助與牽引,讓這對愛在心裡口難開的男女成為令人欣羨的一對鴛鴦。

這本書的主軸則是莉琪與達希從互看不順眼,進而好奇他的為人演化成對達希的尊敬與佩服甚至到最後的相愛。莉琪是個充滿機智、幽默以及善於分析別人心理慣於看穿一個人企圖的女人對比著達希先生的冷靜、冷漠以及對任何事情都看似不在乎的傲慢。但老天似乎總喜歡開有緣人玩笑,高傲的達希愛上莉琪,而他高傲的態度卻令莉琪反感,而反唇相譏,表明自己不需要他的表白,把全場帶到最高點,也讓我視線一刻都不想離開這本創世文學巨作!

其中另一波高潮則是韋漢先生對達希先生的誹謗,而當時就快與韋漢陷入情網又對達希充滿厭惡的莉琪只相信自己認定的人所說的話而從未查證。直到莉琪誤打誤撞到了達希的城堡參觀時聽了僕人說著自己的主人是多麼的體貼別人與溫柔,這時莉琪才不由得思考起這一連串的疑點。這就是人們在第一印象、初次見面的刻板觀念,雖然很主觀但也非常深刻,當我們對一個人有所成見時,會蒙蔽自己的視線,欺騙自己的良心,而無法看清事實。所以,我們看人都要儘量從多方面去觀察,才不會失去公平性。也因而,我們和人交往除了第一印象,更應該確切地去了解他的為人,如此一來,就不會有偏見的衝突產生。

在我看到作者描寫莉琪的個性與內心的彭派時,讓我產生了共鳴。我覺得我與莉琪似乎有一樣的個性,總是會以第一印象去斷定一個人的人品好壞,也不喜歡透漏自己內心的好惡,把自己隱藏起來卻又想透視人心。原先對這本書興趣不大,但看到開始敘述莉琪的人物特寫時,我彷彿見到真實生活中的自己,也讓我更想細細品味這段愛情故事。

令我匪夷所思的女人,莉蒂亞。在古歐洲純樸又有處女情結的時代,很難想像私奔這種傷風敗俗的事發生,但書中的莉蒂亞卻因一時的熱情不顧任何後果的拋下一切就與虛有其表的韋漢私奔,想當然爾,熱情總會因時間消逝而消逝,不復以往。這就像時下的年輕人一般,會因一時衝動、一時迷網而墜入愛情陷阱中閃電結婚,哪能料到後來會因相處的種種瑣事而產生摩擦進而分離?在我看到莉帝亞這角色的出現,我就一直反覆思索著作者想要呈現的本意為何?至此我推敲出我心中所認同的答案。或許同是身為女人的作者覺得:「憑什麼只有男人可以挑選女人?女人不可以挑選男人?」我為愛而逃為愛而負責有何不對?我也從這隱約地看到作者內心所企盼但卻怯於執行的心情。

麵包與愛情,傲慢與偏見。

故事中的女孩似乎都選擇了愛情,那我呢?如果我是故事中的莉琪我或許也會陶醉在達希的溫柔呵護下吧!那如果是莉帝亞呢?我想我並不會還沒認清眼前這個虛偽又自私的男人就拎著行李跟他奔逃吧!

我覺得溝通與彼此了解才是愛情的橋梁,快樂而堅強的婚姻需要花時間來營造,而且必須基於相互的感覺,了解,和尊重。因衝動,且基於表面條件而匆促形成的婚姻將難免導致不幸。

NO.17「如果我不是女王」讀後心得

如果我不是女王是一本很特別的書,因為這本書是音樂書. 我在書架上看到一本封面全粉紅很可愛的包裝,好奇之下拿起這本書.原來這是我所熟悉的作者女王的新作品.這次的作品跟以往很不一樣,除了有音樂以外也有女王她自己的故事,她最真實,私密還有她最脆弱的一面都在這本書裡一一地跟我們分享. 每當開始我看一本書的時候會先看序, 很想知道作者接下來會跟我們讀者分享的會是怎麼樣故事, 在看這本的時候,,配著她附贈的CD每首歌都代表了每件事情的主題曲. 12首歌, 藏了她的故事, 都是女王的愛情主題曲. 她說: 有時候, 音樂是你最好的愛情主題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題曲.而在這裡,我跟大家分享了我自己的愛情,以及我的主題曲。

在看完序的時候,我更好奇那之前如此辛辣的女王竟然也有女人的一面.女王原來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的堅強,那麼的勇敢.她跟每個女人一樣心中都希望有人可以疼愛她,呵護著她.我好喜歡她這本書的每一個故事,女人嘛都想知道別人的秘密,好奇一個什麼都有的女人原來也會以有孤單寂寞的時候.她在書裡說,大家都以為她很強,以為她是很厲害的兩性專家,以為她是看不起男人的大女人主義的女人.女王不是,她其實一點也不堅強,那些都是她裝出來的不想讓她的另一半擔心,她不是很所謂的兩性專家,因為她跟我們一樣曾經在感情路上失敗過,也曾經被背叛過,也被甩過.她真的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女人.在還沒看這本的書時候,我完全的誤解她,真的以為她就是那麼厲害堅強的女人,很羨慕她的成功.沒想到女王說:如果人生可以交換,我願意拿我的名與利,去換一個幸福的家庭.我們羨慕她的不平凡,她卻好羨慕我們的平凡. 她曾想過如果她不是女王,她就可以談簡單的戀愛,過著簡單的生活,沒人會誤解她、討厭她或以為她是兩性專家或大女人主義者.

每篇故事看得我都好難過,也很有同感.女人都是表面在假裝堅強,但內心深處真的很希望有人可以看見那偽裝的面具.沒有一個女人不渴望被愛的幸福,也沒有一個女人喜歡獨自一個人.其實大家都一樣不喜歡孤單寂寞,更加不喜歡晚上只有安靜自己一個人. 而我因為很怕晚上的安靜,所以一定會有音樂的陪伴這樣就聽不見寂寞的聲音.不誇張的說,看女王這本書我流淚了,我被她文字裡的真誠表達內心深處的心聲很感動.她是那麼的孤單寂寞,希望大家不要再誤解她,她真的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樣.我好喜歡女王這次的作品,雖然跟之前的辛辣寫作是完全不同風格.但我好喜歡她文筆下的故事,看她的故事去了解她,再次的好好的認識-女王.

NO.16「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讀後心得

在閱讀此本書前,已經瀏覽過無數次這位作者的部落格多時,總算等到作者出的書,一直以來很喜歡作者的文筆、拍照風格與做菜分享的一切,而這位作者的來歷也很獨特,並不是餐飲科班出身,就如書名一樣是正在攻讀人類學的一名博士候選人,在偶然的契機下,放棄了人類學博士學位,轉學讓自己生命增添色彩的餐飲,作者一開始以輕快的寫法描述自己踏入餐飲的轉捩點,在描述進入廚藝學校後的所見所聞,接著生動的闡述在業界實習的有趣事蹟。

這個年頭常常見到非科班出身卻出類拔萃的廚師,「人類學家-莊祖宜」肯定是其一,為什麼?其實莊祖宜這名作者,她是從寫部落格開始分享她的飲食文章,逐漸的累積許多鄉民關注,才成就了這本書;但是寫飲食部落格的人不在少數,為何他能如此出眾?就我的看法中,她的文筆很好,總能把烹飪、美食寫得維妙維肖,且都能寫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不是普通的分享文,而是帶有故事性的,讓讀文章的我們都會感到身歷其境,看完文章就像是做了一場spa整個身心都放鬆了,真的很美好,也讓我成為死忠的格友,定期觀看他的文章,也在當中學習了很多。

這本書集結了作者踏入餐飲的心路歷程與經驗分享,在隻字片語中在在的體悟到餐飲的另外一種層面,因為在我學習餐飲的過程中,是從高中參參差差的學習,即使不會也囫圇吞棗,所以對許多事務並沒有許多深刻的體悟,但是作者卻能從學習的過程中,對於某種食材、某種烹調法深刻的描述自己的感受,也勾起了自己當時學習的挫折與想成長的動力,讓我最想好好學習的地方,一定就是對於許多事情的體悟,如果能夠靜下心,且好好思考,一定能在學習中得到許多體悟,我想這是現在許多學生的盲點,常常因為看到許多美好的結果,而忘了最初的夢想與學習過程的重要性。

在一年級時,很榮幸的能親身聆聽這名作者的演講,作者總是散發出一股淡定的自信,且很愉悅的介紹自己所經歷的一切,那股堅定且淡定的自信,讓我深深的記在腦海中,也暗自期許自己也要成為這樣的人,所以也正在學習如何對於許多事物有不一樣的見解與體悟,說出自己真正的看法,也學習著如何真正專注於自己熱愛的事物中,因為那樣的學習過程一定會是以後最棒的回憶;在演講的最後,作者送給了我一句「Always try your best.」真的很興奮,因為作者的一句鼓勵與此本書帶給我影響,讓我充滿的對於未來的希望與肯定,我想對於餐飲,現在未來的我都會更加努力,去享受過程中的一切。

NO.15「快樂高手」讀後心得

當你懂得享受生活的樂趣,就能享受生命帶來的喜悅!以前我總以為自己很懂得生活,懂得享受美食,懂得擁有優閒的下午,和朋友逛街看電影,而我卻忽略了我最不快樂的部分,「懂生活的樂趣」所謂生活的樂趣不就是嚐盡人生中所有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嗎?若我只懂得只享受好的部分,而其他甚麼都不想去碰、不想去嘗試,害怕傷害和責怪,那麼我的人生中,永遠都是一直線,沒有曲折,平淡無趣!看了書,我才了解自己是個悲觀者,每當機會向我迎來我總是會發現裡面的危機,而樂觀的人總是把困難看成是機會。真正快樂的人,不會「唉聲嘆氣」,而是懂的「知足常樂」更不會去「高估」自己的痛苦,也不會過度追求「物質慾望」!

還記的當初為了進入高餐,我參加了餐飲服務技藝競賽,當初的我只是抱著「只要得名,得到金手獎,我就一定能進入高餐!」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我並沒有得名!當時的我多喪氣,一直覺得技術不如別人所以我才會輸。往後的兩個月,都是帶著絕望和羞愧的心情上學,當時我只記得每天晚上我在學校練到十一二點的日子,那種身體的疲憊,心靈的煎熬,每晚都很痛苦,看著別人快樂的放學,而我還得在黑漆漆的校園裡練習著折口布、餐桌擺設。因為知道自己努力了多少,再加上學校老師和同學給我的鼓勵和讚美,漸漸的我只知道自己很努力、很厲害,卻忘記了外面的人必我更優秀、更努力。可是在我眼中我所看到的都是比我差的、口布摺的比我醜的,所以我更認為我一定能夠得名!可是當我得知自己沒有得名的瞬間,我崩潰了我不顧周圍異樣的眼光直接在頒獎場地嚎啕大哭,心中更是充滿不甘願和不相信,不甘願自己這些日子以來的努力白費了、不相信自己連個小獎都沒得到更別說是金手獎了!我帶著遺憾到畢業,雖然最後我還是上了高餐,但是我始終不明白自己的挫敗在哪裡!直到我遇見和我一起比賽且有得名的同學,也就是現在我們班上得同學,她告訴我她覺得自己很差,動作沒有很快,所以她看到得都是比她強的、口布摺比她好的,所以她就會更加努力讓自己和他們一樣快、一樣好!瞬間,我領悟了,過去的疑惑也解除了,我只感謝老天爺讓我知道什麼是失敗。失敗了,就更接近成功!若我當初技藝競賽得名了,我又怎麼會努力得爭取繁星計畫呢?若我沒有失敗,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錯太驕傲、太有自信。現在想想真是慚愧,我只顧著自己的心情,回頭看看那些幫助過我的人,陪我一起練到三更半夜的老師,有時候還體貼的幫我準備晚餐,給我鼓勵的同學和師長們,他們總是不吝嗇得給我支柱。而我卻因為一次的挫敗而感染大家的心情,讓大家看到我都不敢太高興就怕我胡思亂想,我卻忘了那些和我一起難過的朋友老師和家人們!他們的心情隨著我的悲傷高低起伏,看完這本書,我發現自己不該再這樣自私,我反而更應該振作,幫助他人找到自信!不完美又怎麼樣呢?完美不就是接受不完美的事物和自我嗎?我不開心的最主要原因也不完全是因為沒得到名次不是嗎?而是我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太在意「完美」!而這種壓力主要不是來自別人,而是我們自己呀!太在意完美的我,快樂嗎…?我不斷地反問自己…

書上說「上帝有兩個住宿,一個是在天堂,另一個是在感恩者的心理!」從小我們就將家人對我們的付出和愛當作理所當然,因為家人對我們來說太親、也太近了,所以我們看不見他們的好、看不見他們的犧牲!有時候為了小爭執,還會憎恨他們,而不知道心存感激,反而別人對我們的一點點恩惠卻「感激不盡」,對家人就「視而不見」,摸摸自己的良心,我從來沒對爸媽說過我愛你,現在想想這幾年來真是白活了,一個不常心存感恩的人是不會快樂的,因為他永遠都在記得誰對我不好!看完這本書,我馬上傳封簡訊給爸媽,感謝他們對我的養育之恩,事後我覺得好快樂,一顆「感恩的心」也就是「快樂的心」而我們心中充滿愛,也將如在天堂一樣快樂。

從現在開始,我要肯定自我,但不是驕傲,也要肯定他人,看見他人為我的付出,多想想別人對我的好、忘記別人對我的不好,這樣我才能真正成為快樂的人、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NO.14「親愛的公主-你是值得被珍惜的」讀後心得

書中作者(自稱為帥爸爸)將每位女孩都比作公主,每位男孩(王子)天生願意付出一切代價去尋找公主,只為了要找到一位能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王子的公主。當男人代言聰明與能力時,女人才能得到需要的安全感;當女人代言智慧與美,男人才能得到需要的方向感;男女生間天生有許多的不同,必須靠後天的相處去取得一個平衡點,愛情是急不得的,愛是人生中最大的變因,無法憑科學研究測量,學校教育中甚至沒開過一門課教我們如何談戀愛,因為愛人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一直很喜歡去探討一些男女朋友間的相處模式,一部分的原因大概是因為自己的人生到目前為止仍處於單身狀態,對於愛情,可真算是一竅不通呀!曾經和姐妹淘們聊過這麼一個話題:為什麼還不交男朋友?A:忙啊!B:我也想,但就是沒遇到對的人。C:我不要再談戀愛了。D:沒有人追求……,我的答案是B,聽過太多不好的愛情故事,自己也會變得對愛情缺乏安全感,害怕那樣的愛情令人難過得無可自拔,愛情中的兩人一旦失去控制,會是多麼令人難以想像。但是當身邊朋友一個一個都有了另一伴時,心裡不免多幾分的落寞,甚至會像洩了氣的皮球,自信心全然喪失似的想著:自己難道真的那麼沒有吸引力嗎?絕對相信愛情是需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且有先來後到的排列順序,只是,在我所認知中,愛情不像讀書考試,在限定的考試日期前做好讀書計畫,就能考到一個好成績;愛情,是那樣得很難照著自己的規劃走,是那樣得令人哭笑不得,或許,這就是愛情讓人又愛又恨、想愛又怕受傷害的地方吧!

一個人的心情轉變大多原因是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外在環境特別是在人際關係上相處,今天誰對你特別好,幫妳準備早餐、午餐還有下午茶、晚餐,妳所擔心害怕的事都有人解決了,在那當下,妳是被愛的,但是被愛就是幸福快樂的嗎?倒也不盡然,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每個個體有屬於他自己的思考模式,那樣的思考模式會影響他對每件事的判斷方式,愛人的人會用他的方式去愛人,不見得被愛的人就應該欣然接受。很喜歡帥爸爸在書中所說關於溝通的重要性,溝通是彼此意見想法磨合的最佳方式,關於幸福是靠雙方彼此互相經營與營造,要懂得珍惜彼此,畢竟談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情,一旦落到單方面的付出時,對誰都不好,沒有人會願意一直是付出不求回報;交往後的分手,比在交往前分手還要痛多了,或許我們對於愛情的選擇都太草率了一些,越是香濃可口的酒,更應該經過長時間的漫長等待,既然女人代言了智慧,就把智慧運用在值得的地方吧!

NO.13「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讀後心得

天使與惡魔的自白

繪本,簡單而純粹的存在,就像是小孩的反差,矛盾得「一體兩面」,
透過幾米的文字和繪畫想像,把現實和幻想結合,
讓天使和惡魔的對話來訴說,我想要的,只是你一個擁抱......

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這不是一個小孩對大人嚴厲的指控,
而是用這樣的「詼諧」來反映心靈的渴望,我們渴望被了解、被傾聽,
想要在迷惑中撥開迷霧,見證世界的美好,而不是感覺到自己是被大人培養的
溫室花朵,塞進社會這個大瓶子裡,才深刻的體會到人生的瓶頸。
但這「培養」,是大人的錯嘛?
大人都希望孩子能夠承擔壓力,但孩子們不懂,他們為什麼要承擔壓力......
他們只是想要讓他們的孩子贏在起跑點,
用深深的期望堆疊,卻不見孩子失望的眼淚。
終於,孩子開始轉變成大人希望的樣子,大人卻又說:
有時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熟懂事,有時又希望他們永遠天真幼稚。
究竟我們應該變成什麼樣子呢?
怎麼樣的樣子,是你們樂見的?
我不想變成好模樣,也不需要好榜樣,我要自己長大,變成自己的樣子,
我討厭變成別人的鏡子。
不想被比較,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的冷嘲熱諷。
我們的努力,你看見了嘛?
像塊黏土般,捏造、塑型,然後,這是你的延伸,
你是不是把你放棄的夢想,交給我來延續?
但,這是我的樣子嘛?
我只想做自己,不想落成別人的影子。
但何謂做自己?或許我們也正在摸索,
我想,就是了解自己喜歡什麼,自己該做什麼,築夢,再圓夢。
體認自己將要變成什麼樣的人,又會對這個社會造成什麼影響?
不要認為自己的渺小對世界無關緊要,天生我材必有用,
自己是那獨一無二的一個,沒有人可以取代,所以我們要追夢,
要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在遇到困難時就先逃避,不要在還沒努力過就放棄,
要肯定自己,要做自己的樣子。
當我變得和你的期待不一樣時,請愛我原來的樣子,疼我原來的樣子,
讚美我原來的樣子。
這是我,當我做出人生不同的抉擇時,像是站在打擊區上兩好三壞,
滿球數的打擊者,面對下一顆變化球,或許我擊出的,將是滿貫全壘打。
不要否認,不要不承認, 這是我,這是你的孩子,
我努力的做自己,要自己就算不能像跑接力賽,接起你傳的棒子,
但,我只希望能夠讓你驕傲的,能大聲說,這是 子。
世界最棒的事,就是每天醒來都有嶄新的一天,完全免費,永不斷貨。
我只是想,就算再怎麼備受考驗,就算我將流過多少淚水,
當我累得走不動的時候,當我想停下來休息的時候,我只想聽見你對我說,
不管人生有多麼艱困,成長的路有多少挫折,請答應我要好好長大。
謝謝你,這麼對我說

謝謝你,這麼對我說......

NO.12「食物與文化之謎」讀後心得

適於思索或適於食用

人類對於肉食的渴望到底天生的抑或是後天養成?「無肉不歡」這應該是很多人的寫照,但是吃什麼肉?為什麼印度人不吃牛肉而猶太人、穆斯林不吃豬肉?為什麼有些地方的人會吃蝗蟲、蟋蟀、蛆….等等昆蟲?或是為什麼中國、韓國會吃狗肉甚至貓肉但西方人卻將他們視為心靈伴侶之一?在本書中作者以他的觀點對於這些問題提出了合理的解答。

本書分為十一個章節。在首章中,作者先提出了他的疑問:「食物傳達了某些訊息,並且具有象徵意義。但究竟先出現的是什麼?是訊息與意義?還是愛好與嫌惡?」作者以「成本效益」來估算為什麼在不同地區或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會選擇吃或不吃某種食物。然而,並非每個地區的成本效益計算都是以營養和當地發展的效益來考慮到底適不適合吃這種食物,對於現代的資本主義國家來說,「適合吃的」極可能就是「適合賣的」,而非從人體真正的需求來考慮吃不吃。

吃與不吃的抉擇

這一個部份佔據了全書大部分的篇幅,作者提出了牛肉、豬肉、馬肉、嗜乳與厭乳、包含昆蟲、爬蟲一類的小東西、狗、貓、野狗及其他寵物,最後世人,一一探討為什麼各地區、各宗教會對於這些肉食來源有如此差異的看法與選擇。

就印度和美國而言,一個是放任聖牛滿街跑卻不會想去消費宰殺的民族,美國卻是牛肉高據紅肉消費數據的寶座,兩者之間都在「最佳化理論」的平衡下出現這樣的癖好。根據作者的考據,古早的印度,約西元前1000年左右,不但沒有禁止吃牛肉的規矩,甚至在印度北部它還是最常吃到的肉食。而是在後來因為人口數量增加,持續開發所造成的環境變遷,養牛吃肉的成本提高,人們無法負擔牛肉的供應,農人也需要耕牛來維持農作發展,禁吃牛肉包裹上宗教的糖衣,成為印度根深蒂固的觀念。即使是到了現代,新科技的發明使得曳引機取代了獸力進行耕作,但印度農場的型態關係,使用曳引機不一定符合農民的需要,他們也不見得負擔得起使用曳引機的成本,所以耕牛仍舊有其保存價值,但這已經是比較早期的文獻,不一定符合現在的實際情形。作者指出:「對於印度來說,牛肉的禁忌強化了他們盡可能長久保有牲畜的決心,這些牲畜強化(而非削弱)了農耕生產體系的長期效益,而且在必須營養成份的消費方面,也減少了因種姓制度而造成的不平等。」也因如此,印度這塊土地才得以充滿人類的生命。

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牛肉卻是消費的大宗。誠然美國人不是一開始就嗜食牛肉,這當中也經歷各種肉類喜好的消長演變,最後因為生產和消費模式的改變,並在業者與聯邦政府的推波助瀾之下,牛肉成為肉類消費的大宗,這一切的轉變卻只不過是短短幾十年間發生的事。對於美國人來說,適於食用的食物就是適於銷售的,而對於肉類偏好的等級排序乃是迅速順應營養、生態、經濟和政治等條件的種種奇特組合所產生,而非一成不變流傳下來的遠古文化遺產。

豬肉是穆斯林與猶太人禁忌的肉類。他們因為宗教的禁忌而不吃豬肉,追根究底起來,這樣的理由與印度人不吃牛肉的原因類似:因為環境的變遷,使得當地飼養豬隻作為肉類供應來源的成本太高而逐漸捨棄,將之捨棄了之後,經典編寫者將之蒐集、納入宗教的經典當中,使之流傳而成為代代相傳的傳統。

作者以「最佳化覓食理論」來解釋為什麼歐洲人不吃昆蟲或其他如蜘蛛之類的節肢動物,以及為什麼人們豢養寵物而不是吃掉他們。有數百種文化認可吃昆蟲的行為,視其為珍饈美味,在歐美製作的旅遊節目中常將這樣的食物加上古怪的形容詞。對於歐洲美國等經濟富裕的地方來說,他們得到更多充裕的其他肉源供應,自然不需要吃花費更多時間成本才能得到的昆蟲或其他小東西,作者也以此解釋除了有毒無毒之外哪幾種昆蟲比較受到人們的青睞而選擇食用之原因。同樣的,貓、狗及其他寵物也是因為類似的想法而不被人類吃。除了肉源供應充足外,也因為寵物的其他附加價值讓人類選擇豢養而非食用他們。

吃得更好

而最後一章中,作者提出了他的結論:「當某種飲食方式呈現出本益計算的最佳化時,並非說它就是一種最佳的飲食方式。」或者換句話說,人們傾向使用「最佳化覓食理論」,有更好的食物就會捨棄原先的。現在我們所有的不見得完美,卻是相對而言最符合目前所需的狀態。

這本書從另一種角度更深入的探討了對於肉食的禁忌。在我們求學之途當中所學到關於各地飲食的禁忌解釋層面比較單純,大多以宗教禁忌輕輕帶過,但宗教追本溯源也是由人類所創,人類的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的影響。作者從更宏觀的角度思考「為什麼我們吃得是這個?」出現在餐桌上的食物不僅僅只有好吃而已,他們背後的歷史和最終被端上餐桌的原因,細細咀嚼這些意義,精彩程度可不輸食物本身的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