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悅閱欲試徵文開始了!

~100-101教學卓越計畫2-5-1.閱讀與您為伴~
指導單位:教育部技職司 .主辦單位:教學卓越計畫辦公室 .承辦單位:圖書資訊館
徵文時間:2011/3/28(一)~5/25(三)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NO.1「Sweetness and Power: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讀後心得

Sidney W. Mintz是美國的人類學家,其最廣為人知的研究成果在於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的農業、經濟與食物歷史等方面。Mintz對蔗糖的研究興趣起源於他在波多黎各島上早期的人類學田野經驗,那是他第一次在美國本土以外進行田野工作,研究範圍即是波多黎各南部海岸的一個小型的甘蔗工人社區。

原本Mintz對於蔗糖毫無概念,但透過這次的田野經驗,他開始對糖的世界產生好奇。Mintz以糖綿長又富悲劇性的歷史與糖在日常生活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為主幹,著手撰寫《Sweetness and Power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闡述由糖、奴隸勞動及西方帝國殖民所交織出的血淚史,討論蔗糖在西方社會的出現與滲入社會的行為,與蔗糖的生產消費變化及隱含的社會意義。

本書共分為五個章節,分別是〈Food, Sociality, and Sugar〉、〈Production〉、〈Consumption〉、〈Power〉與第五章〈Eating and Being〉,因各章討論內容龐大,礙於篇幅規定,僅以本書結論(第五章)為心得文本。

Eating and Being〉主要是表達作者針對糖本身,以及糖在現代社會研究走向的看法。由於蔗糖擁有人類偏好的甜味、豐富的能量產出、高度的能效轉化率與低廉的價格,故使得消費者無法抗拒這項新興產品。1965-1900年以來,因為蔗糖的生產技術提升與應用範圍擴大,造成人工蔗糖快速擴張,也令蔗糖由原本昂貴的舶來品,轉變成便宜的商品,甚至是廉價的日用必需品。

溫帶國家消費國(歐美)以重商主義為本,透過各自的熱帶殖民國生產蔗糖。這一連串的生產銷售行為刺激國與國間的商業活動,使各國金融階層崛起,也令宗主國的工業製品與殖民地的產品消費更顯熱絡,而產業發展的興起與文化交流亦改變雙方的文化價值觀。

歐洲國家始於十五世紀的資本主義大航海,讓各強權將本國文明隨著越洋遠航的貿易殖民,也移植到殖民國家。文中提到精煉糖是現代化與工業化的象徵,是發展中國家用來象徵或渴望社會地位認同的消費隱喻。捨棄傳統食用糖,擁抱新精煉糖的消費模式不啻為殖民國模仿宗主國消費文化的一例,亦是殖民國上層階級接受了宗主國商人為商業傾銷所創造的新價值觀。而蔗糖商人巧妙將傳統食用糖包裝為富有異國特色的「傳統佳餚」,也使得已被鄙棄的傳統糖搖身一變為富人餐桌上的昂貴天然食品。

本文另一重點在於蔗糖影響飲食消費現代化的過程。討論的層面包含工業食物的興起、外食機會的增加與吃飯作為一項聯繫情感儀式的衰落。自從壓縮人們各種活動所耗費的時間成為增加時間的唯一途徑,消費工業食物與出外用餐變成節省時間的好辦法。

相對於本書付梓的1985年,西方從2000年起,對於全球食物供應系統的反動、工業食物系統的不信任、和鄉村後生產主義的轉型,興起在地農業食物系統local agro-food systems。雖然在地農業食物系統源自西方農業,但其鑲嵌概念(embeddedness)與另類農業食物網絡
alternative agro-food networks)都可用來證明隨著時代的演進,本文當初所描述的現代化過程已經又再度改變,當初消費者雙手擁抱的工業食品,現今已充滿疑慮。對於品質食物的追求,令消費者會開始思考食物的在地性,生產供應鏈等過程。

因為食品科技的進步,時空的壓縮,使得我們隨時都可方便的取得任何食物,Mintz警示著外食會使我們抹殺掉「共餐」的社會意義。但筆者就日常參與觀察同學飲食習慣的結果,發現雖然食物取得的便利性很高,但不僅不影響共餐的行為,反而更促成分食的特殊現象,藉由食物的分享與交換,更加促進彼此的感情。

作為一本書的最後一章,本文不僅完整回答導言所提出的問題,並且在文中前後呼應研究發現,並歸納出自己的論點,值得學習。但作者在文中也提到自己某些論述偏離主題,亦影響讀者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思,若本文能有小標題重點提示,相信可協助讀者更快了解文章概要。但無論如何,對於Mintz能以歷史人類學的觀點,將蔗糖這項不起眼的食物,從其發展的數百年間抽絲剝繭出特殊的重要性,並將隱藏其中的晦澀一一揭露,實在令人佩服,也讓筆者明白事情沒有所謂的「本來如此」,只是自己鈍於探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